三秦游文化 > 延安市民间文化
神奇的宜川鼓舞
2016-10-27 12:05:04  延安旅游网  编辑:秦人

古老悠久的宜川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基因。宜川鼓舞不愧为陕北文化的一朵奇葩。鼓的发明,源于古人类受打制石器叮当作响之声的启发。制陶技术的产生,使原始的陶鼓应运而生。史前时代的先民最早用鼓作为驱散猛兽、祭祀神明、祈求福祉的神器,随着财富积累与分配问题形成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战争成了解决这种尖锐化矛盾的首选方式,鼓就成为战争指挥者的得力道具。“击鼓助阵、鸣金收兵”经常出现在远古战争场面之中。宜川既具有旧石器晚期的龙王辿遗址,又有盘古滚磨成婚、大禹凿石导河等传说的文化遗存。周秦汉、南北朝、宋金元各个乱世时期,宜川都是战略形胜之地,因之也就具有鼓舞文化发生发展的价值趋向与历史空间。据初步调查,产生于宜川境内的鼓舞种类除了发源于集义、寿峰的盘古老秧歌鼓舞,高柏、阁楼一代的折子鼓舞,新市河叱干一代的花锣鼓外,最主要的就是国家非遗项目宜川胸鼓、陕西省非遗项目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是流传于宜川黄河壶口沿岸一带古老的民间鼓舞艺术。相传,大禹治水时,黄河壶口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当地百姓擂鼓助威,使大禹最终制服了蛟龙,治水成功,百姓们击鼓相庆,于是,壶口斗鼓得以代代相传。壶口斗鼓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美,具有粗犷豪放的壮美特点。壶口斗鼓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镲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打击技巧的变化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传统配置比例是一鼓对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镲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表演时,表演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镲手有“双人对镲”、“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变成刀枪剑,演奏者则成为将校卒,威武雄壮,“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镲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而宜川胸鼓则表现出阴柔之美,具有小巧别致,鼓点清脆爽朗的秀美特点。胸鼓的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是成双成对,有男有女,男女同舞。舞者的扮相别具一格,舞鼓者身穿黑红两色短衣,头扎英雄巾,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佩戴五彩蝶,生气勃勃,英勇威武。表演时,男子前振椭圆形牛皮小鼓,左手握硬木鼓槌,右手持牛皮软槌,打起鼓来,花而不乱,节秦对比强烈,鼓声轻脆有力。动态如神,情绪奔放。表演到高潮时,一人身振数鼓,在两个舞台的扁担上,或用凳子叠起的造型上,以惊人的技艺,上下翻滚,击鼓作舞,既有舞蹈者的优美,又有武术杂技的刚健有力。

众女子手持霸王鞭或彩扇,用绕曲跑园场的碎花小步,围着鼓手翩翩起舞,好象众星捧月,犹如百鸟朝凤。胸鼓的动作吸收了大量戏曲中的动作,如二起脚、前后弓箭、软腰、跨腿、对打、缠腰等。胸鼓的造型和场面变化有双龙摆尾、十字梅花、跑八字、大园场等,造型美观,风格新颖,充分体现了宜川人民憨厚朴实、开朗乐观的性格,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和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生活情趣。

宜川二鼓,犹如壶口瀑布一样,基本架构完全符合古老的太极理念。宜川胸鼓和壶口斗鼓在一个县内同兴共舞,一西一东,从形制特点到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在空间架构上呈现负阴抱阳、阴阳耦合、刚柔相济特质的矛盾统一体型的文化现象,恰与《易经》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完美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基因。这就是宜川鼓舞区别于其它鼓舞的神奇之处。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