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文化 > 咸阳市民间文化
咸阳民间文化艺术概述
2016-10-25 16:22:46  三秦游  编辑:秦人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在咸阳这一方壮美的山河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数以千计的古代陵墓、古代建筑,虽多残垣断阙,但璧铛琉璃、铜牛金马、玉雕石刻等稀世珍宝蕴藏其间,石雕泥塑、壁画彩绘、碑刻墓志等艺术佳构璨若群星。
    咸阳的民间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凝重蕴趣,精品荟萃,魅力无限。全市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馆藏各种文物60000余件。咸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史籍记载的数以百计,周之先祖后稷、姜嫄、公刘、古公亶父;西汉重臣冯唐、袁盎、董贤、马援、公孙述,名士梁鸿、孟光;东汉名将窦固、耿恭、窦宪、班超、班勇、窦武、马腾,文学家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融,水利家何敞,机械制造家马钧,诗人苏蕙、苏廷;唐朝能臣名将李靖、于自宁、侯军集;宋代名臣范祥,名画家张舜民;明代能臣王恕、温纯、牛弘,文学家康海、名士张确;清代教育界刘古愚、杨岐,理学家马理,政治家宋伯鲁、王授金,书法家贺瑞麟、李锡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革命先哲魏野畴、刘愿庵,报业巨人李敷仁都曾生长在咸阳这块土地上。咸阳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瀚,佳作如云,奇才俊秀,群星璀璨。《诗经》开华夏文脉,记载了周在古豳的历史,《谏逐客书》折射了秦时散文磅礴大气的论辩特色,一部《汉书》凝结了班氏两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有了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色,咸阳的民间文化艺术便更加色彩斑斓,势薄云天。
    咸阳民间文化艺术与纯厚善良、聪慧勤劳的咸阳人民大众滋养相济。经两千多年的时光砥砺,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诸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咸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如遍地珠玑,俯拾皆是,这些故事、歌谣、谚语,传平民之呼声,抒百姓之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流脉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中华文化典籍中许多名篇的雏形。如《诗经?七月》就是从前流传在彬县长武一带的民歌,“图穷匕现”、“指鹿为马”、“投笔从戎”起初就是流传在咸阳的故事。
    咸阳的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和狭义的民间故事三种。神话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形象化、人格化、理想化的奇幻故事,是咸阳先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阐释,字里行间渗沁着一种古老而又虔诚的信仰和崇拜。比如《后稷的传说》、《女娲造人》、《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传说是由历史事件、人物传奇、地理故事、习俗风物等演化而来的民间故事,主要表现咸阳民众对英雄、义士、智者、清官、贤臣、明主的仰慕和对祖国、家乡、生活的挚爱情怀。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邦斩蛇》、《朱洪武杀官达达》、《甘罗十二拜宰相》、《宋伯鲁的传说》、《温纯的传说》、《孙思邈的传说》、《牛弘的传说》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是一种把生活和幻想因素交织粘合在一起,或以男女之事为主题的民间故事,这种故事质朴中寄予渴望、平凡中穿插惊险、现象中富含哲理,表现出驾驭自然、驾驭生活、驾驭命运的强烈愿望和张扬男女相悦、阴阳媾和、家族繁衍的生命意识。如《柳毅传书》、《七仙女下凡》、《茅山学艺》、《王太平逃学》、《张有逃难》等。
    民间歌谣是一种亦说亦唱的民间文学形式,是劳动人民表达心声的最便利的方式之一。合乐者歌,徒歌者谣。歌谣所传唱的无不和当地的社会发展、历史变迁、风俗习惯、生产生活以及民心向背紧密相关。大致可分为生活歌、时政歌和情歌三种。时政歌是从民众心态观照社会变迁的速写画。如《庆胜利》:“相公娃放炮哩,先生看报哩,掌柜的上吊哩。”写抗战胜利后人们的心态,短短三句歌谣,活画出三个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态度。大跃进时候有一首歌谣,“说谎哩,得奖哩。实干哩,批判哩。”道出了群众对当时一些过激做法的看法。文革时有一首题为《学小靳庄》的歌谣:“球打赢了,戏唱红了,报登成了,看把庄稼务成熊了。”尖锐、泼辣、冷峻、犀利,极富穿透力。歌谣中的“谣”,咸阳俗名“顺口溜”,一个“溜”字,充满随意与机巧,最能体现口语化。人们对社会变迁、人生世态,心内有感,便脱口而出,用当地话,说当地事,传记两易,褒贬率直,极富个性。
    民间谚语是咸阳大众生产生活经验的凝炼和总结,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总结了经验,又给人以讽喻和劝诫。如“没有泥腿子,饿死油嘴子。”、“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不下雨的天,不说理的官。”、“乾坤一台戏,日月两盏灯。“有天大的窟窿就有地大的补丁。”、“狐狸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与其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求地。”等。咸阳谚语,朴素中见深刻,俗俚中藏哲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80年代中期,咸阳市文化局成立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收集整理民间故事5970篇,民间歌谣5000余首,民间谚语92816条选出故事2481篇、歌谣2000首、谚语23944条。1988年出版咸阳民间文学集成总计200万字,由梁澄清主编。其中《咸阳民间故事集成》四卷,编入故事976篇,《咸阳歌谣集成》三卷,编入歌谣1000首,《咸阳谚语集成》一卷,编入谚语6524条。
    咸阳民间音乐是集关中黄土文化沉雄粗犷和渭水绵延蕴秀特色的杰作,形成了民族民间器乐曲中独具风格的唢呐鼓吹乐、管子鼓吹乐和民间锣鼓乐。唢呐鼓吹乐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年间)从新疆传入本地民间,后来逐渐遍布全市。清朝末年,彬县、长武、旬邑等县曾有官办唢呐鼓吹乐班,专为一年一度的县衙“开印”“封印”,以及迎送、宴会等渲染造势。建国后以来,多数县区之在“白事”仪式中吹奏,彬县、旬邑部分地区除“红”“白”两事照例吹奏外,遇上节日喜庆、参军升学等开心事,也要吹奏一番。据统计,全市唢呐鼓吹乐班有300多个,从艺人员2000余人。唢呐鼓吹乐分行乐和坐乐两种形式。行乐且行且奏,主要用于迎送宾朋和送葬出殡;坐乐是在临时搭成的礼棚吊祭或坟茔的礼拜,以及晚辈献点曲目的吹奏。唢呐鼓吹乐曲以古典居多,大都有一定的演奏规律。如《祭灵》、《吊孝》、《抱灵牌》、《海青拿鹅》、《雁落沙滩》、《十对花》等。解放后。咸阳唢呐在全省大赛中多次获大奖。近年,旬邑唢呐发展很快,在省内外影响较大。唢呐曲牌方面,咸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研究馆员张兴运编辑出版了《旬邑唢呐鼓吹曲》。
    管子鼓吹乐是流传与长武、彬县、旬邑一带的民间音乐。现在仅存于长武,乐班共四个,艺人不到20人。“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垂泪。”是诗人对管子鼓吹乐的艺术描绘。长武管子鼓吹乐班,兼以民间道士,吹奏诵经穿插进行,为人超度亡灵,自古延习而来。长武昭仁寺石碑上就有唐太宗李世民为超度阵亡将士奖励军功之文。管子鼓吹乐演奏分行乐、坐乐和舞乐三种。行乐一人打鼓,一人敲锣,二人吹管一人击钹吹笛。击乐在前,管乐在后成单行队形,边吹边打,且奏且行。坐乐在灵堂、经堂、法坛、奠棚前演奏。舞乐是道士起舞念经是的伴奏。管子鼓吹乐是民俗和宗教的附庸,其曲牌也有定式。民间锣鼓乐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助兴音乐,在我市流传最广。旧时有“社”或“同乐会”操持,现在多由村委会组织,据统计全市有锣鼓队1000多个,人数达10000余人。
    民间锣鼓乐随着时代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如牛拉鼓,旧时用小独轮车推,建国后用牛车拉,其后改用“铁牛”拉,现在用大卡车运。卡车高且宽敞,便于鼓师做翻身、跳跃、击梆、击键、上架、撂槌等花样动作,也便于和车下的演奏者配合。民间锣鼓乐且奏且舞,舞蹈曲牌有张飞舞鞭、猛虎扑食、金蛇狂舞、白鹤展翅等几十种。演奏乐队最多可达四五百人。演奏讲究服饰花色、配器效果、男女队形、表情步伐。民间锣鼓乐没有曲谱,均以口授锣鼓经,世代相传。
    咸阳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佳品妙作不乏其数,特别是石刻、泥塑、木雕、剪纸、刺绣、面工、布艺、旋木、五谷画等方面优势和潜力很大。咸阳石刻,以茂陵为最,“马踏匈奴”“跃马”“伏虎”“卧马”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批石刻艺术珍品。“昭陵六骏”是浮雕石刻的极品,属国宝级文物。在民间,民居石刻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其中亦有不少艺术佳作。咸阳泥塑,李小超创新很大,本色而又灵动,自然、质朴,拙中见巧,学术界好评如潮。木雕多见于民间,能工巧匠很多,作品伴随着老百姓的生活,俯拾皆是,亦多佳品。剪纸莫如库淑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授予她“剪花娘子”称号,作品堪称一绝,现在也有了传人。剪纸在咸阳是遍地开花的大众艺术,开发的潜力很大。咸阳刺绣,由来已久,从养蚕缫丝做起,绣品恰如活物。但传人不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工是民俗活动中的特殊艺术品,各地风俗不同,做法各异,尤以北部几县讲究最盛,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节令不同,做法也有变数。布艺、旋木极具民俗性,也最具实用性,要闯市场,还须创新。五谷画刚刚兴起,发展势头看好,很受民众喜爱。咸阳民间舞蹈历史久远。《东周列国志》记载:“秦俗,农事毕,国中纵倡乐三日,以节其劳。凡百戏任人陈设,有一长一艺人所不能者,全在此日施逞。”两千年前的古代百戏,就是现在的社火前身。
    咸阳民间舞蹈有两种风格。一种热烈粗犷、豪迈雄健,如《牛拉鼓》、《牛虎斗》、《鱼龙变化》,动作幅度大,节奏强烈、气势磅礴。这类舞蹈多分布载南部平原地带,这里天宽地阔、道平路长,适宜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的表演。另一种含蓄细腻、风趣幽默、艺术含量高、生活气息浓,如《拉犟驴》、《跑旱船》、《打酸枣》等,这类舞蹈多见于北部几县。咸阳民间舞蹈,据普查有54个品种,有关部门也留下了录音录像资料。现代舞蹈,在咸阳亦有发展,但规模不大,艺术品位有待提高。
    咸阳民间曲艺源于战国后期,《墨子?耕柱篇》就有“能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汉唐以来,以表演戏谑、滑稽为主的俳优、侏儒的说、逗、唱是咸阳曲艺最早的雏形。出土的侏儒俑就是当时的说唱艺人。唐代佛教传入我国,为宣讲教义,劝人行善,俗讲遍及各寺院。清代,咸阳人王敬一有曲艺专著《羽衣新谱》。建国前后,咸阳曲艺兴盛一时。陕西快书、数来宝、相声、小品、三句半,非常活跃。80年代,咸阳曲艺因有刘志鹏等一批艺人而誉满陕西。咸阳戏剧,源远流长,康海、范紫东是两座高峰。近代社团蜂起,各剧种各流派发展都比较快。抗战以来,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革命戏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关中剧团、关警剧团、八一剧团、关中八一剧团都有不俗的表现。新中国戏剧艺术事业发展迅猛,市县两级剧团以外,民间自乐班遍及城乡,戏剧艺术成为寻常百姓休闲娱乐的自助餐,百姓戏迷参赛打擂、银屏亮相也已司空见惯。现代表演一脉,能者较多,影响较大。秦腔以外,迷胡、弦板腔、木偶、皮影都曾兴盛过。面临的问题是剧目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机遇很多,前景看好,要走的路也很长。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