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陕西旅游攻略网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首页 | 陕西文化 | 西安文化 | 宝鸡文化 | 咸阳文化 | 铜川文化 | 渭南文化 | 延安文化 | 榆林文化 | 汉中文化 | 安康文化 | 商洛文化 | 杨凌文化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韩城市民间文化列表 > 正文

中国戏曲发展“活化石”——韩城秧歌

2016-10-29 14:35:59  来源:韩城市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发表评论

    在近日举行的渭南市“文化遗产日”宣传周展演展示暨第四届皮影汇演活动上,来自韩城的演员们,以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委婉细腻的演唱风格,将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韩城秧歌展示的淋漓尽致。韩城秧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博得了阵阵喝彩。它宛如一缕缕清新的风,为渭南民间艺术舞台带来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初夏傍晚的广场上,华灯溢彩,人头攒动。高亢激昂的吹打乐《打五元》、轻快活泼的说唱《赞韩城》、乐器合奏《秧歌小唱》之后,备爱观众瞩目的韩城秧歌登场了。

   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几道色彩斑斓的光柱,为观众们展现出一幅恬静自然的田园景象:

   夕阳下,劳作之余的男女老少围聚在农村的场院里,老大爷和大小伙子们或手棒旱烟袋,或端着大老碗,三三五五地凑在一起开着老碗会;老大娘和年轻媳妇们有的摇着纺车纺线线,有的手拿针线纳鞋底、、、、、一切都那么恬淡,安祥。这时候,身着彩衣的几对青年男女来到了休息的人们中间,他们手持彩扇、手绢,兴高彩烈地唱起了“二人转”。他们唱着,说着,跳着,扭着,以歌言情,以舞达意,活泼诙谐,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炽热情感,抒发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优美动人的舞姿、清丽委婉的曲调,吸引得大家不由得放下手中的活计凝神静听。唱到高潮处男女老少随声附和,击节而歌,其乐融融、、、、、

   静静地观赏着韩城秧歌,用心体味着它独特的魅力,感觉到它与平日印象中的东北、陕北的腰扎红绸迈着十字步的扭秧歌大相径庭,而是和以前观赏过的华州秧歌十分相似。同样是唱秧歌,与华州秧歌相比,韩城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它容民歌,说表,舞蹈,戏曲元素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歌舞剧雏形。它一般由一男一女扮成一丑一旦,亦庄亦谐地进行表演,有时候也会有三四对男女相继登台表演。旦角娇柔妩媚,婀娜多姿,丑角刚健悍勇,步态潇洒,表演时刚柔相济,对比强烈。表演形式由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组成。表演开始时首先由丑角登场,陕西快板似的说表;接下来就进入了正曲,有的是一男一女二人转似的套曲联唱且伴以舞蹈,有的是二三个人像表演戏曲小品似的表演着富有故事性的小戏曲。优美的唱腔、潇洒的舞姿使得正曲部分成为韩城秧歌的华彩乐章。退场是一出秧歌的结束部分,这一组艺人下场,下一组艺人登台。整个表演载歌载舞,活泼欢快,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在韩城,秧歌这种非常独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艺术形式,深爱群众的喜爱,被人们称“唱秧歌”、“对对戏”、“秧歌戏”,以板桥乡,金城区,新城区最具代表性。每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在村中间空旷地带铺张草席做舞台欢快的秧歌唱起来,吸引得十里八村的人们纷至沓来。

   韩城秧歌剧目非常丰富,目前共挖掘整理出127折,出版96折。其内容包罗万象,诸如神话传说、历史传奇、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等。代表剧目有《贺郎算账》、《五柱香》、《五更鼓》、《看花灯》、《闹元宵》、《望江楼》等。故事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曲凋优美委婉动听,动作质朴粗犷,表演欢快幽默,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和饶有情趣的喜剧格调,让观众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和鼓舞。

   韩城唱腔音乐曲调有117种,归纳起来有50余首。曲体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说唱音乐,是一种具有说唱性的叙事体。二是保留原民歌形态的结构形式,专曲专词。三是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韩城秧歌的曲调主要有《十绣》、《十二将》《十字句》、《开门调》、《四六曲》等。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变化,风格多样。韩城秧歌的唱腔还大量运用方言衬字、衬句和衬词来增强其表现的内容,也形成了韩城秧歌别具一格的音乐特色。

    问及韩城秧歌的渊源,一位刚刚演出完毕的演员羞涩地摇着头,全然没有了在舞台上的那般潇洒。为了追根渊源,我杳阅了大量资料,粗略地了解了韩城秧歌的“前世今生”。

   据有关资料记载,韩城秧歌的源头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后唐宫廷,此说为民间传闻,史无可考,仅有秧歌《彩楼配》的表段子“正月十五君民乐,唐朝发明唱秧歌,天子耍丑耍的好,正宫娘娘把头包”可做例证;一说源于汉代的“傩舞”,到宋代时发展成插秧之歌“村田乐”,由此演化而来,所以被称为秧歌;一说源于宋元杂剧。韩城秧歌在表演时唱则不舞,舞则不唱。击乐伴奏时,唱时不敲,敲时不唱。它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联套,颇似《诸宫调》的套曲。从“丑”(男角)、到“包头”(女角)的称谓上讲,也像从宋元杂剧沿袭而来。从音乐到表演,韩城秧歌都能找见宋元杂剧雏形的影子。由此可见,韩城秧歌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由曲艺走向戏曲的雏形,堪称为中国戏曲发展的活化石。

    明清时期,是韩城秧歌的定型时期。由于明代中期韩城人在朝廷中为官的相当多,一些韩城文人学士坦浙江、四川、云贵等处做官,身边的佣人返乡后,把南方的秧歌小调带回韩城,又汲取了秦腔、蒲剧、眉户等戏曲的不少营养,使韩城秧歌博采众长,从而独树一帜。

   清朝光绪年间,韩城秧歌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韩城秧歌艺人韩敏卿带领秧歌班子进京,被慈喜太后招进宫中演出,并在宫中设立“秧歌教练”专门教演秧歌。光绪二十五年,韩城知县吉冠英为了接待清廷钦差张启华,举办了一次韩城秧歌大会演,演出从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历时十天,有150位艺人登台表演,名角荟萃,盛况空前。展示了韩城秧歌迷人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这两次演出成为韩城秧歌发展史上的两大盛事。

     在1926年春节期间,薛峰川的红艺人建德和天宝,各为本村秧歌班的领头,搭台对唱秧歌。一时之下,伯仲难分。又各邀全县的红艺人出台助阵,一时间,红角云集,秧歌倾城,方园百里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这次秧歌大赛一直唱了好几个月,到收麦时才结束。

   上世纪40年代,随着眉户、莆剧、秦腔占领了韩城城乡的舞台,韩城秧歌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五六十年代,在韩城当地已很少看到秧歌的演出了。

   新中国成立后,韩城秧歌被省、地、市文艺工作者挖掘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创编出了一批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韩城秧歌剧目,使韩城秧歌红极一时。特别是1963年的“五一”《扁担歌》、《女社员》等秧歌剧目在北京天安门作了专场演出,之后又赴中南海演出,获得了及大的成功,并被灌制唱片,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经历了“文革”时期十几年的沉寂,改革开放使韩城秧歌重新换发出勃勃生机。1985年,《韩城秧歌学会》成立,随后,《韩城秧歌剧目选》和《韩城秧歌》的一系列书籍出版发行,对韩城秧歌的剧目和音乐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

   进入新世纪,韩城秧歌这朵艺苑奇葩更是枝繁花艳,浓香袭人。韩城秧歌剧目多次参加各类重大演出和比赛,深受海内外观众的赞誉,2008年六月,韩城秧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美哉,韩城秧歌!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